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当前栏目: 师者风范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先菊教授

发布时间:2024-11-20  

王先菊,1980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文明教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届仲景青年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卫生政策与管理”方向带头人。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青年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智慧医疗分会理事等。

主持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等省部级及以上教改课题5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4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规划教材主编2部、副主编5部,学术著作主编2部、副主编6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26篇;国家专利1项、软著4项;成果被中国致公党河南省委采纳2项; 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一等奖等省部级奖3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等厅级奖10余项。

基础扎实,技能娴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王先菊教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从教18年以来,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设计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具有进阶性,体现“两性一度”。授课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王先菊教授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以赛促教。她先后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十七届教学大奖赛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她认为,在教学竞赛观摩和参与中,可以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促进教学反思和技能提升。同时,她也将个人教学竞赛中的所见所想所思毫无保留的分享给身边的青年教师,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科教融合,思辨创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先菊教授认为,教育是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她通过研究性教学实践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培育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研究能力。依托省级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经济学原理》《卫生经济学》开展专创融合教学,督促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培育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厅级、校级科研项目,撰写的多篇学术文章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时珍国医国药》、科技核心《中医药导报》等,以及《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医药卫生报》等媒体;指导学生创作的科技作品获河南省“挑战杯”二等奖、“尚真杯”竞赛一等奖。

教书育人,启智润心。《新文科宣言》指出:要抓好“中国经济大讲堂”等四大关键突破,发挥八大文科“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等育人功能。王先菊教授积极研究课程思政落地路径,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她认为,中国经济学既需要“吸收外来”,即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更要“不忘本来”,即扎根中国大地,研究本土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总结经验,丰富理论,也要“面向未来”,即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树立理论自信,提升对话权。王先菊教授依托主持的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经济学课程群,并基于进阶教学思想、智慧教学平台和优质线上资源,探索了“触发-感知-转变-行动”的智慧思政模式,研究成果被《中国中医药报》等国家及省级媒体宣传报道、国内7所中医药高校推广应用。

更新资源,开发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进入一门学科的最好渠道。王先菊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教学,将积累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医疗保险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系列丛书总编委参与教材建设,出版了21 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规划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全国中医药院校本科生通识课教材《生活中的经济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卫生经济学》等。立项了河南省研究生精品教材《公共经济学》,致力于出版一部针对研究生层次的精品教材。在教材建设中,及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元素等,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