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30
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正所谓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朱艳琴老师在其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以德塑师魂,切实回答好“师德何以为先”的问题。
一、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面对“生有涯,而知识无涯”的现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志存高远、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目标。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朱艳琴老师曾任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老师带领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们申报了我校首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在我校教学改革中,开展了《医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作为一个50后,朱老师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历,仍坚持不断摸索教学改革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将这些新方法和理念结合于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其探索的《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引进参考,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殊荣。朱老师虽然在实验教学中有着诸多经验和成果,其实她是一名病理学的教师,执教30余年的病理学使其对病理学教学驾轻就熟,更是病理学年轻教师观摩学习的榜样,尽管如此,朱老师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更新课件知识,她经常说:“如果大学教师的知识不更新,我们做的科研还有什么意义,大学教学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去腐存新。”由于朱老师这样的教学理念,她的课堂总是深受学生好评,也为年轻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所谓“善学者进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的学习,只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学习才能具备深厚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涵养是师德之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者,为师亦为范。强烈的典范性是教师工作的本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崇高的职业以及重要的使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做一个具有道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朱艳琴老师生活中总是给人温和的亲切感,但是工作中做到“理必求直,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利居众后,责在人生”,正是由于朱老师“外圆内方”的性格,不论是同事、学生还是朋友都会找朱老师咨询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她有着“知心姐姐”的称号,甚至学生遇到感情的问题也会找朱老师解开心结,大家都能够信服她不仅由于外在的亲和力,更是由于其内在的涵养和睿智,内在的涵养和睿智表现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更是学生们争相效仿的楷模,接触过她的同事和学生都会多少受到她的感染和启发,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也是育人的最高境界。
三、知行合一,增强自信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高校建设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是社会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创新都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成果,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朱艳琴老师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让很多年轻人叹服,为了指导研究生,她时常和研究生一起吃、住在实验室,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即使是大家非常重视的春节,她也只能在调整好实验安排的情况下休息3-5天,手把手的指导研究生各种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试验方法的应用。为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及真实性,一次次、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种实验,她常给她的研究生说:“我不要求你们第一遍实验就做出来让人觉得完美的数据,但是你所做的每一次实验都要保证是真实的数据。”这种“较真”的态度使她在每次汇报科研成果时总是自信满满,汇报时虽然声音不大,确总是铿锵有力。在她的影响下,她带教的历届研究生都能够认真完成科研课题,熟练掌握相关科研技术,并圆满完成科研设计,已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也都兢兢业业,成为岗位上的新起之秀。
俗话说,好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坚持典型引路一直是我国师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在这样的旗帜中鼓舞、引导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具备优良师德传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