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当前栏目: 师者风范

中原教学名师—郑晓珂教授

发布时间:2022-04-20  

郑晓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获药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学专业博士后。现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留学归国后属河南中医药大学引进人才工作至今。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园丁

高校教师承载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严以律已,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社会公德心。郑教授在学术上严谨认真,在生活上倾囊相助,使学生安心完成学业。

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因病住院,由于家庭条件困难无法支付住院及医药费,郑教授亲自为学生办理入院手续,通过及时救治一个月后顺利出院,该生顺利毕业后考取了外校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2010级硕士研究生裴**因口腔乃至面部严重单纯疱疹无法进食,郑教授四处联系临床专家给予诊疗,并耐心疏导学生积极治疗最终痊愈;2015级硕士研究生吴**,因有严重的口腔残疾,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阶段,因初试成绩和身体缺陷,致使招生导师未有录取意愿,但看到学生眼神中对继续深造的渴望以及内心坚定的科研信念,郑教授最终将该生录取。由于该生发声困难日常无法正常沟通,在研究生阶段的一千多个日子里,郑教授每有空闲就与该生进行交流,鼓励他积极表达,锻炼口语能力,树立自信心;在硕士开题与答辩前更是单独训练、纠正发音,最终在研究生毕业答辩时该生顺利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获得在场专家的肯定和热烈掌声。他一字一句的介绍,无不凝结了郑教授日夜陪伴的心血。毕业后该生因乐观积极的状态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顺利进入徐州制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这样的例子在郑教授二十多年的导师生涯中不胜枚举。

作为硕博导师,郑教授注重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思路。为此利用周末时间举办每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会,该习惯一坚持竟已十多年,由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启蒙学生学会基本研究思路的形成、塑造创新思维,让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积极互动交流,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与创新的灵感,所培养研究生目前在专业领域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多名学生毕业时均达到我校博士申请审核制的录取条件,并有数名以由此进入博士阶段的深造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郑晓珂教授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达则兼济天下”,平时的循循善诱关键时刻看到了效果:实验室研究生积极投身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特别是2020年初的那场新冠病毒的突发与传播,牵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2018级硕士研究生石静亚在疫情严重的家乡南阳市内乡县,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协助村干部进行挨户排查与检测,在当地的疫情防控中做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初,我省疫情防控形式骤然严峻,2020级硕士研究生阮元、卢仁睿、杨颖积极参与村委会的志愿者工作,在严寒中树立了“疫情阻击战,处处是阵地,人人是战士”的坚定信念。她培养的研究生不仅仅是象牙塔中专业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学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国之栋梁,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情操与担当。

现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110多人,毕业的学生遍布全国高校、科研机构、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优秀人才辈出。

二、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打造一支高凝聚力教学团队

除了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外,郑教授还是生物制药工程学科带头人,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及学科管理工作,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她作为主编,带领全国中医院校“生物化学”领域同行编写有“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子生物学》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生物化学》(药学类专业)。其中主编的“十三五”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自2016年出版以来累计印刷8次,印数4.2万册,在全国23所院校被广泛选用,获河南省首届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郑教授非常重视学科及团队建设。近年来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院所引进博士16名,分别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日本金泽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学缘结构优势明显,目前团队成员已达20人,其中95%的教师拥有硕、博士学位,博士比例达到了80%以上,平均年龄4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积极进取的教学队伍,该团队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在课程建设方面,她带领的教学团队一直走在教学改革前列。通过深入研判分析我校“生物化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中医院校许多专业的生源是文理兼收、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多、计划学时少等困境,郑教授率先在全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在我校教务处大力支持下,她主持录制的“生物化学”线上课程2017年开始入驻中国大学MOOC平台,目前已运行十个学期,总选课人数达到119321人,在该平台入驻的50多门“生物化学”类课程中总选课人数排名第二;2020年,全国26所高校基于郑教授团队在MOOC平台的“生物化学”线上课程开设的SPOC教学,总选课人数约6500人,该课程201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019年获得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疫情期间,郑教授带领着教学团队实施了“慕课+直播讲授”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该教学团队还完成了不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成果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我校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依托,郑教授主持建设了“地黄内生放线菌及代谢物分离鉴定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被评为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内容包含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PCR、重组DNA技术等实验,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已于2019年在我校“虚拟仿真实训空间”上线,可供学生实验课前自主学习,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

郑教授为带头人申报的生物工程学科,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她负责的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河南省一流专业。

三、科研之路,任重道远,让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

郑教授留学回国后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在完成繁忙的教学及学科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年来,传统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这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其中就有她的身影。郑教授目前主持在研或已经完成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2019YFC1708802,366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候选药物:2009ZX09103-440,144万元;临床前研究:2013ZX09102022,342万元)、国家973课题1项(2013CB531802,315万元)、国自然面上基金1项(81073034,33万元)、河南省公益性招标项目1项(081100910800,100万元)、“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1项(ZYQR201810080,100万元)、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等课题,总经费约1400余万元,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97篇,其中JCR一区、二区(Phytomedicine、Food & Function、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1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